3招挑選海鮮,就能吃出永續!
海鮮是台灣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,但過度捕撈和不當養殖對海洋生態造成嚴重影響。
為了保護海洋環境,同時確保下一代也能享受到新鮮海味,我們可以從選擇永續海鮮開始。
把握以下3個原則,就能選出永續海鮮,讓你吃得安心又環保。
1. 選擇在地、當季的海鮮
減少碳足跡是支持永續的第一步,例如鮭魚、鱈魚,都為進口魚種,在運送過程中,會造成大量的碳排,應盡量避免。
而挑選在地的海鮮,最好去魚市場選購,更清楚海鮮的來源,也能透過觀察,挑選新鮮的食材回家!
如何挑選新鮮的海鮮?
挑魚的方法:
1. 看攤販打冰的方式,最好是兩面都有冰,只露出魚頭。
2. 選魚的時候不要按壓,可以摸一下聞聞手上有沒有味道,如果有腥味就是不新鮮。但可以摸黏液,石斑類有黏液是比較好的,黏液越多越新鮮。如果是其他魚種,幾乎不太會有。
3. 如果一樣重的魚,通常選粗一點的比細長的好,油度跟肉質會比較好。
4. 看鰓紅不紅。
挑蝦/花枝的方法:
有放冰塊通常比較新鮮,比較有可能是現流。
挑蛤蠣的方法:
有打氧氣通常比較新鮮。買回家後的吐沙方式,用海水比例-3%的鹽水泡20分鐘。
挑在地的九孔:
台灣九孔約有九成是進口,只有一成是本土。
若想吃本土九孔,可以觀察外殼,若顏色偏紅,通常是本土的九孔,以紅色的龍鬚菜為主食。若殼的顏色偏綠,代表以海帶為食物,則大多為大陸進口。
另外也可觀察九孔外殼,如果較多附著物,其實是養殖場管理不好。
2. 底食原則:買食物鏈底層的小型魚蝦貝類
位於食物鏈上層的魚類,如鮪魚、鯊魚,數量較少,若購買會破壞生態平衡,且在食物鏈金字塔頂層的海鮮,容易累積重金屬在體內,因此應盡量避免食用。
建議選擇在食物鏈底層、數量較多的海鮮(如貽貝、九孔、文蛤、牡蠣、沙丁魚),這些海鮮以海藻、海帶等植物為主食,對海洋生態影響較低。
3. 支持友善養殖,選擇永續標章
傳統的養殖方式可能會污染水域或過度使用飼料,現在養殖產業逐漸推廣魚蝦共生,也較能避免海洋中的重金屬累積。
選擇經過認證的友善養殖海鮮,可以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。
永續標章優先挑選
台灣目前有17個水產養殖業者通過BAP 驗證-最佳水產養殖規範(Best Aquaculture Practices,BAP)。
沒有標章,則選擇有溯源履歷的養殖海鮮。
歡迎查詢:臺灣水產品生產追溯查詢系統
養殖海鮮也可根據季節,選擇較為好吃的食材。
文蛤:冬天溫度低,藻類穩定,較肥美好吃。
吳郭魚跟虱目魚:在5、6月梅雨季過後,肉質與香氣最美味。
石斑魚:過冬前,因身體累積大量脂肪、膠質充沛,風味與口感最佳。
------
永續海鮮,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,也能吃得更健康,為環境盡一份力!
下次在市場或餐廳點餐時,試著多問一句「這是哪裡捕撈的?」「是否有永續標章?」,透過日常購買的力量,為台灣留下更永續的海洋資源!
參考資料:
台灣海鮮選擇指南
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
綠色和平